◎蒋晓华
这座叫做可克达拉的城市位于伊犁河谷。“可克”是哈萨克语,“绿色”的意思;“达拉”是蒙古语,“原野”的意思。可克达拉就是绿色的原野,就是伊犁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共同生活的绿色家园。
这座城市2015年4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可是这座城市的人民,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开发建设繁荣着这片土地。
5.6万平方公里的伊犁河谷是165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的风水宝地。这里雨水充沛,河流密布,气候湿润,冬暖夏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种什么长什么,早已被誉为“塞外江南”。
本世纪初《中国地理》杂志评选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十大“新天府”,伊犁河谷排名第三,紧随四川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之后。
可克达拉就坐落在伊犁河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片土地的历史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是这座城市的前世。
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这里就诞生了汉朝第一位优秀的女诗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把细君公主嫁给了在伊犁河谷逐草而居的乌孙王,结为姻亲。
细君公主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黄鹄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原为黄鹄兮还故乡。”中原文明在这里播下了种子。
随后而来的解忧公主则以开朗的性格为这片土地增添了阳光灿烂的基因。她的众多混血儿女开枝散叶,生根发芽,使伊犁草原更加博大宽广,芳草萋萋,绿草茵茵。
直到今天,伊犁一家薰衣草企业还以她的芳名作为产品品牌,芳香全世界。
她的侍女冯嫽则纵横捭阖,成为一代著名女外交家。
两千多年来,这片土地与中原文化、中原文明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密不可分。当年,这里曾有一座望河楼,以汉语命名的望河楼,激发了许多贬谪于此的失意官员们的灵感。洪亮吉、杨廷理等文人墨客,登楼赋诗,留下了不少佳作。这座被伊犁河洪水冲毁的古建筑,在近两百年后又被今天的可克达拉人重新建造在了伊犁河畔,历史在不断得到传承。
历史也让这片土地深深铭记另一位民族英雄的名字。他叫左宗棠,是他在七十高龄之时率领清军收复了被叛匪阿古柏盘踞的大片新疆土地,收复了被沙俄非法占领长达十年之久的伊犁河谷。
他的部将杨昌濬写诗称颂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翻开最壮丽的篇章。
一支支英雄的解放军部队开进了伊犁河谷,他们清匪反霸,建党建政,他们修渠引水,开荒造田,他们植树造林,保护生态,他们团结各族群众,一心一意为民造福。
是他们,奠定了今后这片土地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是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写下了这片土地新的传奇。
请让我们记下这些部队的番号和演变。
原中央红军第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改编为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解放战争时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三团,1954年10月7日部队集体转业,如今成为新疆兵团第四师七十二团。
原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抗日战争时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现在的名称是新疆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
原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的人民解放军六军骑兵团,现在的名称:七十一团。
原人民解放军五军(民族军)十四师四十团,现在的名称:六十四团。
每个团都有在党史军史上留名的动人故事。
从湘赣苏区走出来的红军团——七十二团,红军时期参加过长征,八路军时期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解放战争时期保卫过延安,和平解放新疆铸剑为犁,又酿出了“新疆第一酒”伊力特曲。人民艺术家王蒙赋诗称赞:“一杯伊力特,双泪落君前。”
曾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团的原型,今天的六十六团,是从抗日战争烽火中走出来的英雄团队。第一个挺进伊犁河谷,把五星红旗最早插上了这片土地。可克达拉市主城区,就在这个团场的区域内。
七十二团、六十六团代表了当年进军新疆的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军两个主力军,七十一团则是国民党起义部队的代表,同样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个团场的农田基本建设堪称全兵团典范,赢得过“全国农垦十二面红旗”的殊荣。
六十四团是民族军改编的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代表,奉献出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让可克达拉这个名字传遍全世界。
这些种子团生根发芽,破土拔节,分蘖抽穗,七十年来不断繁衍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25万人口、十八个团场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的四师可克达拉市。
一部热血沸腾的历史,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伊犁河谷有多大,四师可克达拉市就有多大。每个县区域内都有兵团的团场,每个乡镇都紧挨团场的连队。
六十九团的前身是共青团农场,是全师最优秀的共青团员们建成的。
昭苏高原冬季长达半年之久,气候寒冷,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低,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只要是我们的国土,就有我们的团场,七十四团、七十五团、七十六团、七十七团,四个团场把根扎在了这里。
沿着辖区四百多公里的中哈边境线,四师建了八个团场。
从最北端邻近阿力玛里边防站的六十一团,到最南端邻近坡马边防站的七十四团。
六十一团是四季开花的团场,从杏花开到桃花开到苹果花开到雪花,地名阿力玛里就是苹果城的意思。这里盛产一种果熟蒂不落的杏子,可以一杏三吃,被誉为“中国树上干杏之乡”。这里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吐虎鲁克帖木儿汗麻扎,显示出历史的悠久与厚重。
六十二团团部的位置原是霍城县县城,1962年伊塔事件之后,霍城县与水定县合并,这里交给了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三代”任务的兵团战士,一代就代到了今天。团部金边镇的名称有两个含义,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金碧辉煌,守卫得固若金汤。
六十三团所处的边境线上有一个叫黄旗马队的边防站,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有久远的历史。还有一处清代乔老克炮台遗址,团场在这里建起了军垦护边哨所,模范民兵朱国利、王利夫妇已经在这里守卫了近三十年。在每一个边境团场,都有这样的护边员。
六十七团人民忘不了一个人,一个叫石书江的党员领导干部,1997年至2011年,他在团场担任团长、政委十四年,因公殉职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任职的十四年,全团耕地面积由三万多亩扩大到十二万亩,生产总值由两千多万元提高到两亿多元,占团场总人口41%的少数民族职工年职均收入由一千多元增加到六千多元……
每个团场,都是一部大书,都是一幅长卷,每一页、每一个画面,都在诠释“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诠释“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爱国情怀。
可克达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必然会有神奇的历史,神奇的故事,神奇的今天,神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