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明春
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模糊的。因父母是地道的山东人,他俩对饺子的钟爱,那是不言而喻的,饺子成为我家各种节日必吃的美食。特别是过年可以从除夕吃到十五,每餐饺子都有一个华名美称,什么守岁饺子、回娘家饺子、更新交替饺子、迎财神饺子、破五饺子……“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些俗话俚语常常挂在他们嘴边。
长大后曾问起母亲,你们在老家时过端午节吃粽子吗?母亲说:“那时候生活困难没见过粽子,五月初五,过端阳节这天会包些饺子,饺子基本是用野菜做馅,饺子两头放一小块肉丁丁,咬第一口能尝到点肉味。端午这天还有个习俗叫‘拉露水’,天刚蒙蒙亮,大人孩子拿块毛巾去麦田或草地,蘸取上面的露水,不一会儿,毛巾就湿漉漉的,像在水中浸过一样。大人先用这毛巾给孩子擦手、擦脸,特别是眼睛和耳朵,擦得格外仔细。据老人说,五月端午这天,在太阳没出山之前,用天降的甘露洗过脸后,孩子一年不生病,还会耳聪目明。接着,大人也要擦洗。大人们还要把浸湿的毛巾带回家,给不能出门的老人或孩子擦拭一番,说是端午的露水仙人的药,擦擦洗洗不生疮疖。”
起初听母亲讲到‘拉露水’这个习俗,我还觉得老家人太愚昧了,还有这种陋习。当我后来阅读屈原《楚辞》中的诗句“浴兰兮沐芳华,华采衣兮若英”时,恍然得知这种习俗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不禁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再问及母亲为什么不会包粽子时,母亲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那个年代肚子都吃不饱,在山东老家时家家户户也没见哪家吃过粽子。1955年来新疆后,厂子里有些南方人,过端午节时她们会自己包粽子,那时候我和你爸工作忙,孩子多,哪有时间学包粽子,能吃饱饭,把你哥哥姐姐养大就不错了。哎,做梦都想不到现在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啥都有。”
谁说不是呢,如今物资充裕。粽子、月饼之物即便不在端午、中秋时节也能品尝到,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足以满足你的任何需求。但你可知道,在新疆,粽子又成为一道四季都会吃的美食,并且吃法还与众不同。没错,这就是独具新疆风味的酸奶粽子。在新疆大小夜市上,除了有名的新疆烧烤、特色美食之外,酸奶粽子这种酸甜可口的食物也颇受大家的关注和喜爱。食客们都对夜市上的这一道酸奶粽子赞不绝口、欲罢不能。正宗的酸奶粽子上加的是干酸奶,类似于奶酪,奶味非常醇厚,加一勺新疆山花蜜,咬一口芳香四溢,香糯可口。酸奶粽子还有个美其名曰的名字叫做“民族大团结”,因其酸奶、山花蜜属于新疆特产,而粽子源于南方美食。小小的酸奶粽子,彰显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体现了新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又是一年端午节,糯米飘香艾蒲长。还记得去年的端午节,驻村工作队开展了以“粽叶飘香迎端午 传统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精心策划、购物、租服装,组织村民积极参与,村民肉孜万古丽知道要在她家庭院开展活动,把本来干净漂亮的小院又精心布置装点了一番,各色花草也被她冲洗得娇艳欲滴,长条桌上铺着绣花的桌布,摆着切好的西瓜、哈密瓜和各种干果糕点。维吾尔族人特别热爱生活,每家庭院都非常的干净、整洁、漂亮。蔬菜可以不种,但不能不种花草,在他们看来,种树养花,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肉孜万古丽早早把粽叶和糯米帮我们泡好,葡萄干和红枣也洗净盛放在漂亮的核桃木碗中。收拾妥当后肉孜万古丽换上一身蓝色的艾德莱斯绸连衣裙,给自己的小女儿麦斯吐热木也换了件白色的公主裙,拿出奥斯曼眉笔在浓密的眉毛上勾勒出一个高高的眉峰,深邃的眼窝处刷了一层亮晶晶的眼影,平日里不涂口红的她,把小嘴唇涂得红彤彤的像只小樱桃,麦斯吐热木见状也噘着小嘴让妈妈给她涂涂口红。此时村民们也穿着漂亮的衣裙陆陆续续来到肉孜万古丽家的小院,村干部换上华丽的旗袍、民族服饰迈着模特的步伐款款而来,个个变得肤白貌美,与平日里入户走访时的她们判若两人。随着哨声响起,包粽子比赛开始了。肉孜万古丽不慌不忙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的形状,舀了两小勺糯米,又放了几粒葡萄干和一颗红枣,再舀几勺糯米,慢慢地用粽叶缠裹封上口,用七彩线一圈一圈缠绕绑实,一颗小巧玲珑的三角粽就包好了。其他村民包的粽子有的漏斗没有卷好,口太大,米全都漏了出来,有的米放得太少,包出来的粽子是瘪的,有的拿线扎得太紧把糯米都挤了出来。总之,包好的粽子扁的扁,圆的圆,长的长,破的破,漏的漏,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也可称之为惨不忍睹。
大家都向肉孜万古丽投来羡慕的目光,围着她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肉孜万古丽是个有心人,聪明能干,家里家外收拾的井井有条,打馕手艺也堪称一流,就连后院菜园里的蔬菜也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听说端午节有包粽子比赛,她特意让丈夫给她去市里买来粽叶和糯米,天天看着手机视频反复练习包粽子的方法,还查询了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她边教大家包粽子,边给大家讲屈原的故事。讲他投水的那条汨罗江,讲人们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为了喂鱼,鱼吃了粽子,就不会吃屈原了。加玛丽疑惑的问:“屈原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也没有其他的传统节日来纪念他们,端午节让我们都知道了屈原这个爱国诗人。”
“端午节要吃粽子,还有赛龙舟、妈妈说还要做香包呢。”五岁的麦斯吐热木仰着头用稚嫩的小嗓音说着。她那笃定的神情让大伙看了心生喜欢。我甚至投去羡慕的眼神,羡慕她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科技昌达、国富民强的时代,即使身处偏远的小山村,文化的滋养也能在她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将会成为她儿时记忆深处美好的瞬间。
此时我的心田泛起了一丝涟漪,也可以说是有些小窃喜。没想到一次小小的活动,能无形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根植于老百姓的心中,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互帮互助的包粽子过程中,还增进了各族群众的友情,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同一个民族的精神安寨,不管是“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还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总是充满文学情怀与民俗趣味。此时热气腾腾的炉火上飘来粽子阵阵的清香,麦西来普热烈的歌舞声伴着缕缕粽香飘荡在小村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