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可克达拉赋之山水记忆
发布:2022-03-31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1030 

曾秀华

说来,我出生在昭苏高原,那里因草原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又因汉代两位公主和亲与江南脐血相连而令史书熠熠生辉。虽说是高原,但这里一年四季雨水丰沛,肥沃的黑土地植被稠密,就连石头缝里都能勾连出一片盎然春意。

原生态是这里所拥有的一切,但又不全是,蓝天白云清风,一望无际的小麦与油菜花田,草原是万物的野性底色,最为珍贵的当然是拥有这片天地的人们辽阔的心胸。

正因如此,可克达拉这座生态之城才重合了我生命中的最初记忆,这也是我与这座城市生发的源起。我时常行走在这座城市以山水命名的各条大街上,感受她的变化,有时会有某种梦幻般的朦胧之感,就仿佛走在童年的鸟语花香之中,看到高楼与夕光映照,绿树与江南风格的新楼群相守,竟有些莫名的感动——这就是父辈们梦想中的城市。

在父亲的描述中,他到过的城市,成都是原乡,北京是见证他另一段人生的殿堂,而可克达拉市嘛,他说起来总会摆出一副秉节持重的架势,说,万事开头难,现在,头都起好了,就等年轻人往前冲往前赶了。现代化,大发展,盖大楼,几十天就完工,修大桥,那么粗的钢缆,机器给你拖到位,一声号令,啥都成了。

可克达拉建市那年,父亲75岁。他们那一代人年轻时是真正吃过大苦流过大汗下过大力气的。先是和战友一起垦荒屯田,然后打土块搞基建,当起了那个时代的“基建狂魔”——就是端着三十多公斤重的四格式土块盒子日打土块两千还要挑灯夜战,挑起水泥桶往脚手架上狂奔恨不能飞起来,汗水掉在地上能摔成八瓣的那种。

从公用建筑到民用住宅,从供孩子们读书识字的教室到牛羊们越冬的暖圈,父亲他们那一顶顶绿色的帐篷扎在哪里,温暖就会在哪里扎下根来,开枝散叶,荫庇一方。

上世纪70年代,住房是兵营式住宅,以石为基,石高四十厘米,土坯墙体,墙厚五十厘米。一般为双坡屋顶,圆木为梁,上钉板皮,围席敷上,草泥封顶,木门木窗。八间一栋,每间十多平方米。四到六栋为一住宅区,横竖成行,排列整齐,每户一间,吃住同室。房前建有煤房,高低一致,大小相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公家给划分宅基地,实行减免义务工或建房费用补贴的办法,鼓励家庭自建住房,一时间,“前有院,后有圈,中间是个小宫殿”的建筑模式慢慢兴起。牧区少数民族,一般是在宅基地上建筑三到五间砖木住房,两头抱厦,中间走廊,明柱雕花,镶嵌花草图案。房后有畜圈,房头堆草,房前馕坑,生活十分方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收入稳步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得到较大改善,家庭建房费用自理,建筑规格越来越高,由砖木结构逐渐向砖混结构发展,由平排式套间向组合发展,每户两室两厅或三室两厅不等,室内地面从红砖或水泥铺地到用彩砖铺地,仿瓷白色涂料代替了石灰。西陲人家,换了人间……不久后,父亲退休。

又十多年过去,当父亲坐姐姐的车逛可克达拉市时,高兴是高兴,神情却显得有些落寞,兴许是烈日下微风吹拂,让他咂摸到了流逝于苦寒岁月的青春年华,又或者是他觉得以前挂在嘴边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虽然已经变成现实,自己早在退休后不久就搬进了楼房,可眼前这座建在公园里如此雕梁画栋的城市却似乎触不可及,与自己无关,对视时,隔着遥远的距离。

令父亲没有想到的是,藏着这座城市前世今生核心秘密的“大魔方”——可克达拉博物馆里早已严整记录下了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伟大荣光。那一张张照片,那一个个仍旧留着他们身体印记的劳动工具,成为照亮前路的精神灯盏。

如果说在团史中记录的“1964年2月11日至4月15日,沈阳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转业军人821人分配到场工作……多为四川籍”的这段文字,是属于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那片土地上出现的史书见证,那么他们以军人的荣耀奉献青春建功边疆的集体肖像便早已被收录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魔方中,成为某种不可磨灭的精神镜像——那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可克达拉市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为了这一天,几代人走了整整一个甲子,从1954年一路走来,从山迢迢水渺渺中走来,从韶华青春走到满头白发。

六十多年来,在祖国西陲的这方热土上,各领域都走出了顶尖人物,但更多的是像父亲这样的平凡一员,他们坚守国土、默默奉献,成为大时代的底色,是脚印里有盐也有甜的足迹,是雷霆,是火焰,是新疆大美河山中的一滴水,一棵树,父亲他们那一代人完全可以骄傲地说,为了这一天,为了这座生态之城,我们奋斗过了!

从城市上空俯瞰,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万千林木中,朱雀湖公园以其庭桥步道移步换景的山水造型成为城市园林建设的翘楚之作,而紧挨公园的四个小方块,分别是可克达拉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与规划馆,让这一区域自然而然成为市民心目中当仁不让的精神家园。

就拿图书馆来说,现代优雅的装饰设计,取拿借还完全自助,布局人性化而又不失浪漫的小确幸,还有九块九一杯的咖啡、全疆图书馆少见的大型独立绘本馆等等“打卡”元素,都让这里成为整座城市宏大乐章中最高邈莫测又委婉生动的“魔笛”部分。

半年不见,可克达拉市又添十多处艺术石雕,这些雕塑因为这座城市的浪漫与森林气质而有了馆藏神物般的神采。首当其冲的雕塑便是“七一七”。

初到可克达拉市,很多人不明白进城大道——“七一七大道”的来历,其实七一七大道得名于一个进疆部队。“七一七团”发端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泥湾垦荒部队,是挺进西北开垦边疆的先锋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的前身,这支部队有着边打仗边生产的优良军垦传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坚韧的意志,影响和鼓舞了一代代兵团人建设和保卫家园。

为了形象地说明那段历史,七一七大道雕塑采用人物浮雕和七一七字体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史诗般呈现人们在守边、生产、收获中的生动造型。其中,“七一七”字体高大醒目,具有标志性较强的路标功能,更是城市的精神坐标。人物浮雕手法写实、表现细腻、刻画生动,艺术再现了四师人赓续伟大精神血脉,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建设边疆,勠力齐心把可克达拉市建设成为新疆兵团的军垦名城。

雕塑是凝固的音乐,而本就是音乐的、拥有“东方小夜曲”之称的《草原之夜》的雕塑可谓匠心独具,创作者以富有青春气息的少女为主体,较好地演绎了这首音乐作品焕发出的律动与灵感之美,蕴藉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主题。

少女轻盈飘动的裙摆,似在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曲谱的弧形曲线如同信笺层层叠压,随轻风翻转,灵动而自然地表达了直抵浩渺星空的思念与永恒传唱——传唱一代代建设者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让这一艺术作品以最亲近山水的模样令人心醉神迷。那翩翩衣袂是神思,更是泉涌不已的音乐灵感,最终以凝固金石的定格为可克达拉的永恒经典。

雕塑《建设者丰碑》的创作灵感则借用文学“通感”手法,整座雕塑由一代代建设者用血与肉,用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用勇往直前的接续奋斗共同构筑而成,提醒来者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这座雕塑高度凝练了时间、空间和人物,抓住了人物最具张力的激情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更加具有感染力。

那些散落在各处的雕塑、小品景观就如一帧帧自然天成的明信片,如同城市的彩色风铃,在不经意间让你的心为之一动。可以说,不管是宏大的还是精微的文化印记都是某种讲述,讲述令我们敬仰的人和事,讲述走过的路,讲述我们一直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讲述着给每一个路过或永远留下的人,聆听生命深处最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