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惜妍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含义是降雨开始,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气象意义上春天正式到了。
春雨是世间的精灵,于乍暖还寒之际,随风潜入人间,让枯木得以逢春,种子得以发芽,春雨至,万物生。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时降水对农作物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在《逸周书》中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述。
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词语,充满着一种雨意朦胧的诗情画意,丝丝小雨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它曾流过汉魏,淘洗过名家辞赋,飘洒过唐宋,滋润过肥马轻裘,流淌过元明清,一水绕轩窗。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柔润飘逸;刘长卿的《雨水》“鸿雁声声传消息,轻转飘洒满天涯”洒脱豪放。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雨水花信为: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花开准时为三候报信。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可见,微雨的黄昏中,古人的画里,已有斜斜的柳丝,将要吐蕊的杏花,有人树下吹笛,画里的风景分明是“杏花春雨里,独自吹笛到天明”的诗意。
南方人雨水节气吃的时令食物是春笋,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美食家李渔,将笋称为“至鲜至美物”“蔬食中第一品”,就连肥羊嫩豕也难望其项背。如果把笋和肉同煮,盛在一个碗里,食客都会“食笋而弃肉”。相信这种感觉很多人都体会过。春笋这样的绝妙食材,烹制的时候越简单越好,白居易就是将鲜笋放到饭锅里同蒸,保留原汁原味。
而北方人则是荠菜,荠菜在我国被食用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诗经》中已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说明西周时人们就已经食用荠菜了。雨水节气,荠菜刚好是非常鲜嫩的时候,老百姓会在这天采集后吃,荠菜是一种普通易得而又味美、对人又十分有益的蔬菜,因此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北方很多地方在雨水节气有吃鸡蛋和荠菜的习俗。
新疆的春天来得晚,冬天没有下完的雪,春天一场接着一场。随着北京冬奥会精彩进行,天山南北举办的冰雪活动更将人们对冬奥会的热情,转化为参与冰雪运动的实际行动。赛场内外的新疆身影,展示着精彩的新疆形象,从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迪妮格尔·衣拉木江等来自新疆的冬奥健儿,到火炬手、护旗手、志愿者、技术官等诸多的新疆面孔,不断被新疆网友点赞。在冬奥会越野滑雪女子4×5公里接力(传统技术+自由技术)比赛中,中国队获得第10名,创造了中国队在冬奥会该项目最好成绩。其中,来自“中国雪都”阿勒泰的女孩巴亚尼功不可没。同样赢得掌声和欢呼的还有来自克拉玛依市的中国速滑运动员田芮宁,她在速度滑冰女子500米比赛中获得第14名。“又帅又飒”的速滑运动员阿合娜尔·阿达克,明明可以靠颜值出圈,她却一定要用速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冬奥会雪橇试滑员阿拉巴提·艾合买提作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雪橇项目冠军、国内雪橇项目顶尖选手,他在参加北京冬奥会资格选拔时遗憾失利,最终,以雪橇试滑员的身份站在了北京冬奥会赛场上,用特殊的方式为冬奥会服务。冬奥会赛场内外还彰显了新疆人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形象。来自阿勒泰的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内技术官员陈东,进入赛区工作后,被分配到竞赛分办公室从事竞赛秘书工作。天山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共筑冬奥梦,共享冬奥情,汇聚起自己的一份力量,吹响了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的号角,也奏响了属于新疆的章节和旋律。
伊犁那拉提国家旅游度假区向北京冬奥会冠军和中国女足球员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北京冬奥会冠军和中国女足,到新疆伊犁那拉提来做客!这里有中国红,伊犁蓝,冰雪白,那拉提景区将承担你们及家人的全部费用。在冰雪覆盖的人间仙境,我们准备好了庆功的鲜花和美酒!这是伊犁人民致敬勇士的方式,冰雪尚未消融,那拉提山谷的野百合,正在萌发新芽,预示着健儿们继续破冰前行。
新疆的山河还在冬雪里徘徊,却蕴藏着岁月的烟火与温暖。当雨水节气遇到元宵佳节,点燃了满城的灯火。星月相辉,灯火点点,夜色薄寒雾浓里,灯与火在天地之间浪漫闪烁,既代表着灯光明亮,也展现了葱茏活力,让人心中微微发热,走向明天。
唐寅说:“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无论此刻你在赏灯、在玩耍、在他乡工作、在勤奋刻苦,只要你绽放笑颜,那一刻你也拥有了今日良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