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寅
春节一过,万物复苏,也就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我的记忆里,元宵节是个在热闹程度上不亚于春节的节日,同时,它又比春节要多些小小的情趣。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因此,它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就是一对彼此倾心的恋人,在元宵节的黄昏相约时唯美而忧伤的情感,读后久久令人难忘。
记忆里的元宵节,它总是和甜甜的元宵味联系在一起。因为我的童年,还是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商店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供我们选择,家里也没有冰箱、冰柜之类的电器可以储藏食物。所以记忆里的元宵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忙碌的身影。她从商店买来糯米后,放在大盆里泡一晚上,第二天磨成糯米面,接下来将买好的优质黑芝麻在锅中用小火炒熟,一边炒着一边还要对付着我们几个小馋猫对黑芝麻的“搔扰”,因为那种味道实在是太香了,太诱人了,真可以用“绕梁三日”来形容。黑芝麻炒熟放凉后,母亲又让父亲帮忙,将黑芝麻倒入搅拌机,磨成黑芝麻粉。然后,在黑芝麻粉里加入白糖、猪油,搅拌均匀,放到窗外冷冻上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包元宵了。每当这个时候,也是全家最热闹的时候,一家老少围坐在圆桌旁,一边说着春节发生的快乐事儿,一边双手不停地包着元宵。全家人里,包得最好的就数母亲和大姐了,她们手法娴熟,包出来的元宵滚圆又好看,我就不行了,包出来的元宵没个样子不说,还总会趁她们不注意时舀一勺黑芝麻粉尝一尝,那味道,可真香,真甜啊!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元宵节总是离不开这甜甜的黑芝麻味儿……
长大后,看了不少书,才知道了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既善良又风趣,如果宫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有一年冬天,连下几天大雪,汉武帝觉得有点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才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的人个个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的傍晚,会有一位赤衣女神下凡,她就是烧长安的使者。我抄下了偈语,当今天子或有法可解。”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知道这个故事后,我对元宵节的感情更深了。原来元宵就是古代那个美丽聪明又孝顺的姑娘,原来元宵节就是为了促进一家老少团圆而诞生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这个节日呢?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超市里有各种各样的汤圆可供我们选择。作为一个现代人,再也不用那么忙碌地磨芝麻、磨糯米面,一家人围在一起包汤圆了。可是,包含在元宵里的那份香甜、那份亲情,将会永远围绕在我们身边,飘到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