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念念不忘的拉条子
发布:2022-01-20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1001 

◎蔡立鹏

开栏语

在需求和拥有日益多元的当下,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平添了许多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匆忙的脚步里,似乎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片刻宁静和缓慢,活在时光细碎的烟火微光里。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说说吃饭这件事。

人生在世,吃喝拉撒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四项内容,可是年轻的时候,我们却羞于谈论这些“鸡毛蒜皮”,目光炯炯的宛如“天外来客”般不食人间烟火。

其实,我们生活的伊犁和伊犁垦区,是新疆最难得的“塞外江南”,这里不仅有美景,有歌舞,有翩翩起舞的阿瓦尔古丽,有令人沉醉的草原之夜,更有举不胜举的地方美食。

拉条子、面肺子、烤包子、奶茶、凉皮子、大包子、抓饭、锡伯鱼、俄罗斯列巴、哈萨克纳仁……有关这个名单,每一个人都可以列出很长,甚至延伸出数不清的子项目,每一样都能让资深职业吃货垂涎三尺。

这里的人们喜欢吃,讲究吃,更懂得吃,懂得在美食里体悟人生的万般滋味。

一个人对饮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窥见人性中某些息息相关的品质,对视觉和味觉的在意与否,动手能力和动嘴能力的有机结合,民间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各种互补,一个爱上美食的人,生活中的快乐或许更多。

吃着美食,听着故事,生活好像也变得更有意思了。

说到伊犁当地的美食,第一把交椅一定属于拉条子,无论是地方还是垦区概莫能外。


每一个出远门回家的伊犁人不管从飞机、火车还是其他交通工具上下来,大多第一件事就是找个面馆,要一碗过油肉拌面,狠狠吃一顿,还要加面。

拉条子如米饭之于四川人,牛肉面之于甘肃人,属于那种沉淀到骨子里的东西,无法摆脱,不敢轻视。

这种细长的面食缠绕着每一个伊犁人的心,丝丝缕缕,不管你身在何方,离家多远,宛如一根牵引肉体和灵魂、故乡与异乡的风筝线,在你飞得正高、有点飘飘然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收敛和扯住,让你心头一紧,让你想起最初的自己,想起那块栖身的土地,那片土地上一双双深情凝望的眼睛,想起妈妈的厨房,于是,柔软,盼归!

在伊宁街头,几乎超不过一百米就会有一家拌面馆,这些面馆大多以“拌面”“抓饭”为主要经营内容,门脸不大,但是大多都很干净。在伊宁市开拌面馆的大多是维吾尔族人和回族或者东乡族,维吾尔族的拌面以“伊犁老牌子”碎肉最为出名,将青红椒、肉丁、白菜、芹菜、粉条等炒成大杂烩,配上劲道均匀的拉面,那味道无与伦比,与奇台过油肉拌面、托克逊拌面并称“新疆三大面”。而回族同胞最具特色的就是“家常面”,各种家常菜分门别类,把这种普通的饭菜做到了极致,赋予了它丰富多样的内容,其配菜几乎涵盖了市场能见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薹……并佐以牛、羊肉配炒。更有厨师推陈出新,又推出了阿魏菇、恰马菇、大盘鸡、豆腐等拌面系列……在拉条子的江湖里,由原点出发,衍生出众多门派,无数故事。

刚到新疆的时候,由于在部队吃大锅饭,人多,主食主要是米饭、馍馍,很少有机会吃拉条子。成了老兵以后,偶尔会出去检查电话线,这就需要在外就餐,大盘鸡最为豪华,拉条子次之。我就是在那时爱上拉条子的,这种汇聚拉面和各种蔬菜的食品深深地吸引着我,比一般面条显粗的拉条子,匀称、劲道,有嚼头,适合年轻的胃,那时,仿佛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消化的,包括美食,包括困难,咀嚼粗糙成了一种实力的象征。

后来,到了地方工作,在工资最低的时候,一度吃2.5元的牛肉面吃到反胃,5块钱的碎肉拌面伴随了很长一段单身时光。

那时候,最经典的是,每次去喝酒之前,我都会在经验丰富的同事提醒下,去吃一份扎实的碎肉拌面,这样可以保护胃,让酒精的刺激不至于太过直接。因为,我们一般上酒桌后很少吃菜,年轻的自己要不停地给在座的“领导”和“老板”敬酒,一般一场应酬下来,喝一个500克的酒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没有那碗先见之明的碎肉拌面垫底,早都抱着马桶吐得昏天黑地了。

很多年以前,我和朋友马万里经常厮混在一起,他对餐饮的要求不高,但是对做饭的人很重视,我和他经常吃饭的几个地方,老板和服务员都成了他的好朋友,那种可以约出来喝酒聊天的朋友。那时候穷,我们就找便宜的面馆,在解放路三巷一个三层楼的地下室,我们吃了近一年的“三元拌面”,也成功地帮一个叫马海龙的流浪儿童找到了洗碗端饭的工作,一碗拌面、四瓶啤酒、一包红雪莲烟,经常就是我们一个无所事事却海阔天空的下午或夜晚。

当然,最好吃的拌面还是自己做的,这个需要另说。

妻子是在五一公社的回族庄子长大的,自然熟悉各种新疆饭菜的制作,看她做拉条子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切菜刀工的考究,和面、醒面、拉面的娴熟,入锅、点水、捞面、过凉水、拌菜,看着就像在做一件艺术品,吃起来自然也就有更多感同身受的美好。

耳濡目染,我也可以做出一份貌似地道的伊犁拉条子,一样的五颜六色,但是真正的新疆当地人一吃就尝出差异,拉面技术有待提高,菜品搭配还需努力,一个人从故乡,到另一个故乡,外在的融入很容易,很多人现在都叫我“新疆人”,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但是感受强烈的东西,需要漫长时间地融入。

爱上拉条子,是爱上一种生活方式,不管是与生俱来的深刻,还是后来居上的真爱,爱上了,就很难放下。

记得那年,在无锡的街头,我和经历丰富的老杨为了吃一碗拉条子穿街走巷,左右打听,因为唯一的新疆餐厅关门休息,只好在一个新疆人聚集卖玉石的市场里找到了一家“新疆拌面”,从老板给员工做的工作餐拌面里匀出两份,虽然味道和伊犁本地的相差甚远,然而也算解了相思之苦。

看上去,我们朝思暮想的是拉条子,其实,也是拉条子背后的故乡,是草原,是奶茶,是一份浓浓的乡愁。

我们是风筝,拉条子就是牵引我们回家的线,一辈子也挣不脱,累了、倦了,就是回家的时候了,母亲那盘拉条子是永远的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