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
每年中秋之际,丹桂飘香,总令我想起2017年的中秋节……
那一年的中秋节前夕,老家传来好消息,说父亲在东北未曾见过面的堂哥的儿子、儿媳千里迢迢来新疆看望父亲,我甚是惊喜,感慨万千。1965年,二十五岁的父亲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远离山东老家,从济南军区67军转业,扎根新疆西北边陲昭苏团场,至今已有五十余年。2017年中秋节的远客来访,是父亲至亲的家人五十二年来对他的首次探望。
早年,新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再加上经济条件有限,这么多年来,父亲只回过三次老家。这期间,祖母离世,还有其他亲人们一个个地离去,他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回去……2000年,父亲退休后,我们兄弟姐妹多次提出让他回山东老家看看,父亲总是拒绝。我三番五次地追问他:“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又有时间了,你为什么不想回老家了呢?”终于有一天,父亲说出了心结,他说:“家乡的亲人一个个都走了,以前因为工作忙脱不开身,我不能为亲人送别。现在回到家乡,我看谁去?我是一肚子的悲伤和愧疚呀!”我以为蝴蝶飞不过沧海,是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原来不是蝴蝶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已经没有了等待。父亲不愿回老家是怕触景伤情呀。
父亲无限伤感的面孔,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之后,我忍不住问父亲:“当年,您年纪轻轻就转业到荒无人烟的昭苏团场,后悔吗?”父亲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不后悔,当年家里很穷,穷到讨饭,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当年我在山东的家,没有兵团,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一生中,要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兵团。兵团是我们这一代人白手起家干出来的,真的不容易,有国才有家,一生扎根兵团我无怨无悔……”
五十多年来,父亲总是把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和牵挂,释怀在一次次的诉说中。每次我回家,父亲总会对我讲起小时候祖母对他的疼爱,讲述祖父在周村经营丝绸的巅峰岁月,讲述家族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讲述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亲情,讲着讲着,父亲就眯起双眼,目光投向遥远的天边……父亲还常常说起,大他十几岁的堂哥对他的喜爱。早年父亲只有六七岁时,他的堂哥经常带着他玩耍逗乐,留下无尽的童年欢乐。后来,父亲的堂哥因家里实在太穷,揭不开锅了,十八九岁时闯关东到了东北。之后,父亲就一直没有堂哥的音讯,掐指算来,当年扎根在东北的堂哥已经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啦。
长期以来,父亲对堂哥的思念和牵挂,始终挥之不去、割舍不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弟弟,从2009年开始,瞒着家人悄悄地穿梭往返于齐鲁大地和东北三省,费尽周折,终于在2014年9月找到了五世同堂的父亲堂哥一家。2017年中秋节,前来探望父亲的是未曾相识、未曾谋面的堂哥的下一代人,而父亲的堂哥已于2017年年初安详离世,此生父亲与堂哥无缘再见。小辈们带着堂哥未了的心愿和嘱托,探望根叶相连、血脉相通的父亲,此刻距离父亲与堂哥早年最后一别,跨越时空整整70年。
岁月如梭,时光流转。父亲和堂哥的儿子相拥述说,述说着父亲这五十多年来在昭苏团场扎根边疆、建设兵团的经历,叙述着父亲的堂哥闯关东扎根东北、努力奋斗的故事,一切恍如隔世。那植根于骨血中,久违的血浓于水的花朵,在相聚瞬间绽放……此时此刻,我由衷敬佩父亲和父亲他们那一代人,不由得想到歌曲《国家》中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又是一轮圆月,我仰望星空,触景生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