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秋天的河流
发布:2021-10-14 来源:第四师  作者:李晓寅  编审:admin5  浏览量:824 

这是秋天,一个我最喜爱的季节。秋天的天空辽阔高远,秋天的树木苍翠浓密,秋天的果实饱满甜蜜。就连眼前秋天的河流,也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要清澈,它宁静地流向远方,颜色碧绿,远远望去,有一种含蓄的深情的美。那种坦荡、平静、从容,恰似一个人历经沧桑后的中年,什么也不用说,过去与未来的命运已潜伏在平静的河流之中。

这条河流,就是养育我46年的母亲河——喀什河,它又被称为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是伊犁河的第二大支流,源出天山山脉与依连哈比尔尕两山之间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宁县墩麻扎附近与巩乃斯河汇合,北流至伊犁河,最终汇入中亚的巴尔喀什湖。在那里,河水不再动荡,平静广阔深邃,仿佛大海。

河流最终入海,在我们看来何等自然平常。但是,按照蒙古作家鲍吉尔·原野的说法:“河流入海也是一种修炼的过程,能够入海的河流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水被骄阳蒸发了,被泥土绊住了后腿。进海的水滴是少数,就像得道的人是少数。”大海看似平静,但又深邃浩荡,它何等伟大,水滴能融入大海,也是一世修行的成果。而人生呢,人生也如河流,也是一个前行的过程,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其意义正犹如河流入海,在奔腾中找到人生全部的意义。

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这条河流,每当顺着这条河流行走,我就会想起千千万为这条河流献出青春与梦想的人。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这条河流所浇灌的土地一直焕发着勃勃生机,河流经过之地,春有桃花夏有青草,秋天麦浪金黄,麦浪之下是散发着清香的大地,又被称为喀什河灌区。新中国成立后,这片灌区面貌彻底改变,人民安居乐业,诸业兴旺。喀什河水如一条母亲河,惠泽着沿岸80余万百姓的生活。

在风景如画的喀什河引水枢纽闸区内,矗立着一座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雕像,他昂首挺胸,目光炯炯,让人不由遥想当年,林公以“戴罪之身”,千里迢迢来到伊犁,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但他始终以坦荡的襟怀承受着命运的不公,以自己丰富的治水经验和非凡的务实精神,历经4个多月,成功完成了长达3公里的龙口工程,可浇地10万多亩,为世人所称颂。如今,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就坐落在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内。

与这条河流有不解之缘的还有当代著名作家王蒙。1965年冬天,他与伊犁各族儿女一起,参加了改建人民渠龙口的联合大会战。在他的名篇《你好,新疆》中,我们清楚地看见这场会战的辉煌场面。1965年11月下旬,各县各公社各队各农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条条道路向大湟渠渠道进发。伊犁各族儿女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加固了渠体,改建、扩建了渠首、退水闸及拦污棚等配套设施,新建节制闸、水弯道、泄洪闸、泄洪道、东西两岸进水闸等8大部分组成的现代化渠首枢纽、西岸总干渠和分水枢纽等工程,还对全线进行了裁弯取直和浆砌石护砌,使这条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湟渠,终于和更名后的“人民”二字名副其实,真正成了造福伊犁人民、促进伊犁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1981年,王蒙再次来到伊犁,来到这条河流时,看到的景象让他喜悦又惆怅——“拦水坝、泄洪闸、公路、水电站、树木、房屋和人民留了下来,喧哗和躁动却随着喀什河的流水逝去了”。

在喀什河边留下足迹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名人,普通人的印记或许更加深刻。这条河流也因为融入了太多普通人的悲喜,而不断翻涌出浪花。1955年,从湖南涟源市支援边疆建设的龙啸就是其中最为清亮的一朵。自来到伊犁那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献给了水利事业。在龙口水电站,龙啸先后参与了青年渠的新建,人民渠的修复,以及喀什河枢纽工程及西岸总干渠的修建,为工程质量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龙头”。1981年6月9日,龙啸与两位同事在测水巡渠时,不慎落水,他把生还的机会让给了不会游泳的同事,自己却被滔滔渠水卷入落差近20米的大陡坡,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

龙啸殉职后,喀什河流域管理处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渠首枢纽处修建了纪念碑,表达对龙啸的怀念之情。从此以后,龙啸之魂得以日日立于这喀什河畔,凝望着这条河,倾听着这条河吟唱的歌,成为这条河的风景,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

是的,永久的生命力!好像水滴,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它结为冰雪,也不会死,转世于天空、于大地,最终汇入大海,在奔腾中找到生命的全部意义。

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尊敬的事物呢?站在这秋天的喀什河边,我沉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