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的小菜地
人们常说,家有老人就是家有一宝,我们家有二宝:老父亲和老母亲。老父亲年龄八十有二,老母亲八十有六。
母亲吃苦耐劳、心灵手巧,过去日子不富裕,母亲凭她的智慧,让一家人清淡的生活充满了滋味。年老的母亲愈加慈爱,于是常常出现在我的文章里。今天,无意中翻开手机,一个未接电话赫然映入眼帘,这才想起中午当我端着一盘红烧鱼敲开父母的门,父亲说的一句话:“刚才给你打电话,让你过来拿几个馍馍,我刚蒸好的。”哦,原来父亲中午给我打过电话!我想应该也写写老父亲。
有我印象中,父亲勤劳、朴实,每日早早地下地,晚上晚晚地回来。父亲出身贫苦,作为长子,上过几年学便早早挑起家庭重担,锻炼成了劳动的好把式。农家的孩子,自小离不开劳动。少年时期的我,每到星期天,父亲常常抓我的差。父亲犁地或给庄稼中耕,让我牵牛,体会种地的辛苦。太阳在头顶上直晒,晒得脑门火辣辣的,汗珠子不停地顺着面颊流下来,我的脚步越来越沉,可父亲和老牛的步子依然那么均匀。在我眼里,父亲是严厉的,因此我只有暗暗叫苦的份。农家人,唯一的盼头就是把庄稼管理好,争取获得好收成。
父亲是乐观的,有时候会听到他哼唱几句戏曲,后来从邻居那儿得知早年父亲曾参加过村里的文艺宣传队。父亲是村里的热心人,谁家遇到婚丧嫁娶或者兄弟分家等大事,常把父亲请去帮忙。在村里,父亲可谓德高望重。
当父亲步入老年,闯荡在外的爷爷也病倒在床,叶落总归根,他被叔叔从东北送回山东老家,父亲二话不说,担负起为他老父亲养老重任。等爷爷病逝,年老的父母也离开他们生活大半辈子的故土,跟随儿女在这个西北边境团场,生活已20年整。
来新疆生活的父亲,依然对土地怀有一腔热情。常年在二姐的果园里穿梭,修剪、嫁接果枝,拧枝、压枝、采收果子,不得闲。当春风吹来,积雪消融,父亲就开始翻种果园旁的小空地,撒上种子,育上菜苗,让一家人早早地吃上青菜。
父亲比母亲小4岁,腰板硬朗,精神矍铄。母亲由于以前操劳过度,双腿患风湿,走路不便,父亲就担当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天气晴朗时,母亲坐上她的三轮车,父亲驾驶,载着母亲围着团部大路转悠一下,看看团场风景。作为儿女,帮不上父母大忙,只有常回家看看。父亲说,那天,他带着母亲去团部西面赶巴扎,来回不算近,导致腿脚劳累,夜里没有休息好。唉,毕竟年龄不饶人啊!
父亲是传统的山东人,长久以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对做饭之类的活从不插手,家务活基本由母亲一人操劳。但是到了晚年,父亲学会了洗衣、做饭,变着花样蒸馒头、撖面条、包饺子、炒菜。有一天我帮父亲收拾厨房,父亲说,哪一天教我学做抓饭吧!
活到老,学到老,老父亲与时俱进。当手机兴起,老父亲有了手机,现在他又有了平板电脑,学会了使用微信,时不时地与远在东北和广州的姑姑们视频,没事的时候,玩玩游戏,下下象棋。老年生活不寂寞,老父亲乐在其中。
老父亲老母亲朴素做人,从他们的言传身教里,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中,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工作中的我们,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心怀坦荡,勤于耕耘。人生一切所得,感恩老父亲、老母亲,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祝愿天下的老父亲老母亲健康长寿!(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