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我的戈壁母亲
发布:2017-09-22 来源:[db:来源]  作者:吴江华  编审:admin  浏览量:1061 

我的戈壁母亲

◆◇吴江华

我的母亲叫杨维玉,1 9 4 3 出生于四川省铜县,祖辈都是务农的农民,家境贫寒。母亲兄弟姐妹五人,母亲排行老四。虽然外祖母都是文盲,但懂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在解放初期,农村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非常严重,外祖母不顾亲友的反对,咬紧牙关将母亲和舅舅送进了学校念书。在若大的学校里,就学的女学生寥寥无几,所以母亲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步行往返2 0多里的山路去上学,放学回家还要帮家里干许多农活,只有到深夜才点灯学习。1 9 6 0年母亲就读的学校1 0 4 名考生参加中考,只录取1 2 名考生,母亲和舅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高中,全村人都夸母亲是“女状元”。

可是好景不长,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本来贫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能让舅舅顺利地读完高中,只上了一年高中的母亲迫不得已,含泪退了学,回家务农。

1 9 6 3年3月,母亲怀着对新疆的美好憧憬,揣着建设边疆、支援边疆的雄心壮志来到了书本上描述的美如仙境的新疆。

当母亲和其他姐妹到达目的地———如今的76团一连时,她们都惊呆了,这哪是什么人间仙境啊!来的时候,老家已是春意盎然、春暖花开,而这里却白雪皑皑,天寒地冻……

看到这满目凄凉的景象,很多姐妹都嚎啕大哭起来,母亲也禁不住跟着垂泪。残酷的现实将母亲的美梦击得粉碎。

当晚,母亲和1 0余个小姐妹被安排住在一个地窝子里。潮湿、阴冷的地窝子,冻得母亲不住地打哆嗦。没有灯,先来的老同志们就用从雪底下扒出来的油菜籽,做了个十分简易的油灯照明。

那天晚上母亲她们10余个小姐妹蜷缩在被窝里,流泪到天亮。

第二天,母亲她们的早餐是洋芋面疙瘩,很多小姐妹都吃不下去。老同志们调侃地说:“这可是我们招待贵宾的饭菜啊,要不是你们这些姑娘们来了,我们还没这口福呢。”

吃过早饭,母亲就开始工作。她们的任务是破冰取水,铲除积雪,为后来的同志挖居住的地窝子。一天干下来,累得腰酸背疼,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母亲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落差,常常泪水涟涟。

但母亲和她的小姐妹们受到了组织上的关怀和老同志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她们很快就从思想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建设祖国,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中来。

她们白天开荒种地、打土块、建房子、挖渠道、修路,晚上在油灯下开会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国家的政策,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但非常快乐充实。

那时候,母亲的同事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母亲这个曾经上过高中的人自然成了同事们心目中的“文化人”。母亲成了识字班的教员,同时也担任了单位的食堂会计。能得到同志们的认可,母亲的心里感到无比的光荣,成天忙东忙西,乐呵呵的。母亲白天参加连队的劳动,晚上教同志们识字,还要开票,整理食堂的账册,几乎天天忙到深夜。

就这样,日子在母亲和小伙伴们热火朝天的干劲和欢声笑语中过了两年,母亲她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她们从地窝子里搬到了自己修建的土块房里,还搭建了土灶。住到了由用土块和木桩搭起来的“床”,从“地下”住到了“地上”。这和她们刚来的时候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母亲和小伙伴们开心极了……

在这两年间,和母亲一起来的小姐妹们都相继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当时,由于住房很紧张,别说一家人有一间房,就是两家一间房子都很不错了。母亲结婚的时候是四对夫妻住一间土块房,刚好一家占一个角。那时什么家俱都没有,四个家庭就只有简易的四张床和一、两个脸盆。

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许多女同志怀孕后,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加上过大的劳动强度和落后的医疗条件,使很多胎儿都胎死腹中,流产、死胎、死婴是很常见的事。母亲的第一个、第二个孩子都是在那个年代出生的,可惜都不到半岁就夭折了。直到现在,母亲每每想到夭折的孩子们,都禁不住老泪纵横。

那时候的产假只有42天,由于繁忙的工作,许多女同志在产后只休息了十几天、二十几天就返回到工作岗位上。由于产后虚弱的身体没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加上工作忙碌,无法每天用热水洗漱,母亲她们大部分都落下了风湿、腰痛、腿痛的毛病,而且伴随终身。母亲也落下了风湿性指关节炎和肩周炎的毛病,至今双手十指关节都无法伸直,双臂不能抬高,生活十分不便。

1966年,母亲随父亲调到了康拜因队(现七十六团八连)工作,父亲从事农机工作,是个排长。母亲被组织安排到连队子校工作,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从此开始了母亲的教学生涯。这一教就是28个春秋,直到1994年退休。

母亲当时非常高兴,却又忧心忡忡,高兴的是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忧虑的是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害怕干不好,误人子弟。领导和同志们都给母亲鼓劲加油,母亲自己也树立了一定要当好人民教师的信心。就这样,母亲白天认真教课,虚心向老教师们请教学习,晚上认真备课,温习以前初中、高中的功课。那个年代,老师非常紧缺,往往一个老师要教好几个年级的好几门课。母亲从教后不久就受到了校领导和连队领导的表扬,这给了母亲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同时母亲也教其它年级的数学、音乐、体育课,这样母亲更加繁忙了。她整天像陀螺一样的旋转。母亲说一想到在风雨
里挖渠、烈日下修路的伙伴们,母亲感到她有责任教育好他们的子女,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劲。

为了能够教好担任的所有课程,母亲写信给老家的舅舅,让他从老家寄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教案、练习册。这些资料给了母亲很大的帮助。而且母亲还将这些资料借给其他老师用。那个学习资料匮乏的年代,这些教学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益,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用数字来衡量的。

1 9 6 8 年,母亲的第三个孩子出世了,也就是现在的老大。因为有着前两个孩子夭折的经历,加上母亲的工作繁忙,父亲从老家重庆合川接来了奶奶。

当时爷爷已去世,奶奶就这带着1 2岁的小姑和10岁的小叔一起来到了七十六团。随着孩子的出生和奶奶、小姑、小叔的到来,家里一下子增加了四口人,生活更加贫困,一家六口挤在一间土房子里,但温馨和睦,其乐融融。在连队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父母利用星期天在房子的旁边搭建了两间小房子。从此我们就有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不错、很像样的家。

父母为奶奶一家三口落了户,并将小姑、小叔送进学校上学,直到他们初中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直到现在已退休的小姑和小叔都十分敬重我母亲,并逢人就夸: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大嫂就是我们的母亲。

有了奶奶的帮助,母亲在工作上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作更加出色,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自从母亲任教以来一直都是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非常繁琐,费时费力,有操不完的心。记得有一个名叫马二娃的学生,刚进母亲的班时,胆小怕事,不和任何人交往,非常孤僻。不会握笔、写字,不会数数。他的父母都在农工班,天天很晚才回来,也没有什么文化,无法照顾他。母亲就把他接到家里,手把手教他握笔、运笔、写字,教他数数。给他洗衣服、洗澡。在征得马二娃的父母同意后,母亲还给他取了个学名叫马正义,希望他以后做一个善良、正直、正义的人,成为建设边疆的有用人才。马正义初中毕业后就参军入伍,后来转业到了其他地方。

母亲还经常把班里的那些父母很忙的学生带回家吃住,为此,还引起了奶奶的不满,母亲耐心地给她做思想工作,直到老人家想通。那时母亲班里的很多学生,私下里都不叫母亲“杨老师”,而叫母亲“杨妈妈”。母亲一直很享受这种来自学生们心底的称呼,现在每每听到母亲昔日的学生们叫母亲“杨妈妈”的时候,我的心里也总是暖暖的,而且为母亲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母亲一生养育了五个子女,其中老大、老二、老五三个上了大学,现在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老三、老四是连队的职工,承包土地,近年来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母亲打心眼里为孩子们高兴。

母亲从教28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们在各行各业上为祖国、为边疆贡献着力量,母亲的心里充满欣慰。

自从父母退休以后,我们兄弟姊妹和许多亲友都劝父母回老家安度晚年。可母亲就是舍不得离开七十六团这个让她成长起来的地方。母亲说:她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这里洒过她辛勤的汗水,流过她委屈和欣慰的泪水;这里有她荣辱与共的同事和伙伴;这里有她的青春、事业,有她甜蜜的爱情;这里有她温馨的家,有她的子女,有她的学生,还有她已作古的老伴……

七十六团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都凝结着母亲的情、母亲的爱;这里有母亲太多太多的不舍和牵挂!这里就是母亲的人间天堂、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