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曾是一名教师,想着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为友,但夜深之时,总感觉有种未曾有过的力量催促自己去改变、去尝试。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我在繁重的教学之后,每晚与孤灯相伴,与书为伴,与笔为友。在这里,我再次品味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谛,当我离开三尺讲台走进宣传队伍行列的时候,我知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如当初很多人不解地问我:当一名教师不是很好吗?放弃一切重头开始值得吗?如今依旧有很多人问我:放弃头顶光环的教师身份,牺牲掉两个寒暑假,来到这里,后悔吗?我只想说,人生面临着太多的选择,但没有错,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自我的肯定。
记得来宣传科报道的那天,科室领导问我:小刘,会拍照片吗?我心有疑惑的想:拍照,这不是摄像师的工作吗?
于是,我煞有介事的在网上搜索了一番。
后来,记者,不仅要会运用好文字,还要用镜头记录下新闻的过程,记录下历史。
之后的一个多月里,为了让我尽快进入角色,科室成员带我下连队,到田间地头,访职工,熟悉团场大事小情。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些事情似乎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报社约稿关于兴边富民的稿子,而少数民族兴边富民工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领导的极力鼓励和支持下,我第一次单独走在去采访的路上,心理忐忑不安。经过一天的采访,我写了一篇题为《种植葡萄亚克西》的通讯,也就是这篇仅有1000字的通讯后来在兵团统战工作杂志上发表,让我一下树立起了写作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让我明白,一篇文章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情实感,是否有血有肉。
再后来,我慢慢的进入了角色,虽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作,但在新闻写作的路上却无时不被采访对象感动着,都说一篇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记得去采访我团身残志坚的王晓丽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流了有多少眼泪。我在文中写到当王晓丽哭着说自己因为疾病进行刮骨疗伤时,我流泪了,那时候她才只有十岁,却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疼痛;当她说全家人为了给她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吃不饱饭甚至一年吃不上一块肉时,我流泪了;当她说靠着一线希望克服种种疼痛艰难站起来的时候,我流泪了;在她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创业成功时,我再一次被她感动的流泪;就这样在眼泪中完成的《自强不息王晓丽》的文章刊发了。
诸如此类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见义勇为的乌布力哈斯木,勇救溺水母子的的十八连职工郑新等。因此,这五年来,我也一直被“新闻”这两个字感动着,因为它凝聚着记者们的心血,而每一次的刊稿,就是对记者肯定回应。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新闻工作者们共勉:我们是“当下”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见证人,请用我们手中的笔记录好我们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