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永驻边陲的红军团(节选三)
发布:2017-01-18 来源:[db:来源]  作者:鲜章平  编审:admin  浏览量:585 

永驻边陲的红军团(节选三)

◆◇鲜章平

   红军团的战士们打仗是英雄,生产建设同样不含糊。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硬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首先从200多公里外的伊宁市找到了一个1米多深、700多公斤重的大铁锅。为了拉回这口锅,三名战士赶着套有3匹大马的槽子车就出发了。由于锅大车身短,锅装上车就没有可坐的位置了,三位战士只好徒步跟车。一路上,饿了啃几口干馕,渴了喝几口河水。夜晚,一人放哨喂马,二人钻到车底下躲一会儿成群的蚊子像轰炸机一样轮番进攻,一巴掌打下去,满手是血。秋天的夜晚,寒气袭来,实在睡不成,就卷起莫合烟一边熏蚊子,一边侃大山。三天三夜,近200公里的路程。当三匹马打着响鼻拖着马车驶进厂区时,战士们像迎接新娘子一样隆重热烈。可是,当战士们围着大锅抚摸着,兴奋地谈笑时,三位战士早已躺在铺上打起了呼噜。

   修窖池时遇到了麻烦,没有砖,怎么办?一等功臣烧酒组长程依富提出了用木板代替的办法,很快16个用松木板砌边能装800公斤曲粮的大窖池就建成了。

   巩乃斯草原特有的芨芨草在这里也派上了用场。原来,为了防止磨碎的粮食漏下锅底,又不影响蒸气的上升,装锅前先铺上一层柳条编的篦子,在篦子上面加铺一层芨芨草帘子,编帘子前先把几根芨芨草绑在一起,再编起来,这样打成的帘子比一般的岌岌草门帘要厚实得多,效果自然也要好得多。

   公元1955年11月20日7时整,随着哗哗的水声,一股晶莹剔透的液体从木桶中缓缓流出:“成功了!成功了!”人们欢呼起来。

   这就是如今跻身中国白酒效益十佳企业之列的上市公司、有着中国著名商标和“新疆第一酒”之称的伊力特股份公司的传奇经历。

   什么叫创新精神,什么叫工匠精神?我想,六十多年前的红军团战士,早已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红军团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历史,2010年当团场拿出资金修史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在陕北屯安县临镇镇建立的烈士纪念碑竟然先后两次在解放战争和“文革”期间被毁坏,于是做出了重建烈士纪念碑和新建八路军雕像的决定。

   2010年9月7日,分别坐落在南泥湾镇九龙泉村的七一七团烈士纪念碑和临镇镇广场的八路军雕像落成,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而回归根据地的七十二团,也随着这两座英雄的碑像,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

   更为可喜的是,在6 0多年发展历程里,七十二团的军垦战士不仅出色完成了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还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把兵团先进的农业技术带给了地方,还利用伊力特的产业优势,鼓励少数民族青年进厂务工,成为新一代的产业工人,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七十二团周围。

   可以说,在新疆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红军团本色依旧,真正发挥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作用。我想,这正是兵团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新时期红军精神的继承和延伸。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王震将军的这首诗,正是对七十二团的真实写照。我相信,在红军精神的照耀下,这颗撒播在西北边陲的种子,历经风霜雨雪之后,一定会长成参

天大树,永远驻守在祖国的西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