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驻边陲的红军团(节选二)
◆◇鲜章平
在野外劳累了一天的战士回到四面透风的地窝子,却发觉自己用牛皮缝制的简易皮筒子冻在脚上脱不下来了。大家只好用木棒敲着,互相帮助拉扯下来。就是这个冬天,正在热火朝天展开劳动竞赛的战士们受到一场突然袭击的寒流,全团370名战士被冻伤,很多人因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
为了解决取暖和生活用煤,战士们拉上小爬犁,到80公里外的尼勒克县拉煤,一次往返需要三四天时间,一人只能拉回100多公斤煤。煤炭供应不上的时候,实在冻得睡不着觉,战士们就起来跑步、运动,以此来减轻寒意。
即使条件如此恶劣,广大的红军战士仍然创造了每人每天挖土10多立方的好成绩。有一个小组甚至创造了日均挖土20立方的奇迹!第二年春天,看着像巨龙一样蜿蜒十多公里的排碱渠,当地的哈萨克牧民高兴地说:“解放军治住了碱水沟,加克斯!”
这仅仅是我记住的几个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为了屯垦事业流血流汗令人崇敬的英雄事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我只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名垂青史,但是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默默牺牲,默默奉献着,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我们这个国家的血肉。
随后的三年时间,整编后的农四师十团在广袤的伊犁大地上打响了全面垦荒的战役,生产区域横跨新源、巩留、特克斯、尼勒克、昭苏、霍城、伊宁7个县,耕地面积扩大到9万多亩,不仅解决了自给自足的问题,而且逐年向国家上缴公粮,实现了屯垦戍边的初级目标。
在屯垦戍边、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读到的不仅有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我还看到了红军团无以伦比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接到西干大渠修建任务已是入冬时节,时间紧,技术人员奇缺,战士们就一边学一边干,没有测量仪器,重机枪上安装一个盛水的玻璃瓶子当瞄准镜,三支枪架在一起就是三脚架……
在夏季麦收劳动竞赛中,排长张树清创造了日捆麦子1293捆的最高纪录;大车班长张喜明反复琢磨,在大车后加装柳条挡板,使装载量成倍增加。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团成立了修配厂,铁工组组长涂大旺土法上马,自制成功了木质电动、马拉两用扬场机、抽水机、水稻加工机、平地机、剥料机、木质车床等农机具,获得“技术革新标兵”和“军垦土专家”称号。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忠诚的战士也不忘使命,修造连工人潘厚普,用大铁锤敲打出康拜因茎秆筛曲拐轴、拖拉机护土碗和播种机花形堵塞片,不仅解决了本团农机零部件采购难题,还供应到四师各团场。还有华北大学毕业的空军机械师王行冰,海军转业干部彭余庆、太原工学院毕业生国学恩、丛慧琴等知识分子,虽然因为历史的不公正待遇被“下放改造”来到团场,他们在革命军人的呵护下,心怀感恩,不断研制出各种农用链条配件,填补了新疆链条生产的空白,为当时整个大西北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勃勃生
机,被红军团的职工群众亲昵地称为“海陆空,特种兵”。
这种精神,在筹建烧酒班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55年,为了解决战士们冬天的御寒问题,师长冯祖武提出了组建烧酒班的想法。于是,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三无资金的情况下,一个由红军战士组成的酿酒组就这样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