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驻边陲的红军团(节选一)
◆◇鲜章平
一个远在新疆边地的兵团团场,却把烈士碑和八路军战士雕像立在了革命圣地延安,这是何等的气魄,其中又有着何等的传奇和渊源?我带着疑问来到了七十二团团部肖尔布拉克镇。
和远在延安的烈士碑遥相呼应的,是矗立在肖尔布拉克镇的红色丰碑:红军团纪念馆。在这里,120位共和国将军向人们诉说着革命的苦难和辉煌;在这里,一代代红军团战士传承着红色精神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一路向前。
在红军团纪念馆,我沿着先烈的足记瞻仰着革命的风采。72团的前身1927年诞生于井冈山,后发展为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1949年10月奉命进军新疆解放大北,1951年挥师北上剿匪,徒步翻越天山,进驻伊犁河谷。1952年在亘古荒原上点燃了垦荒的篝火,这些在解放战争年代屡立奇功的英雄战士又成为屯垦戍边的先驱者。
走出了红军团纪念馆,站在肖尔不拉克的群雕下,我的耳边还回荡响着讲解员的解说,一个个英魂,像电影中的蒙太奇,在我的心头闪现。我为他们感到痛惜,也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他们没有在枪林弹雨中倒下,却在屯垦戍边的路上,一次次经受了恶劣天气的考验,甚至有很多战士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我不禁感叹,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显得多么渺小,可是我们的战士,硬是凭着一腔忠诚,在亘古荒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今天,我不想说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善打硬仗、勇于亮剑而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故事,也不想说他在南泥湾大生产中一马当先、硕果累累的金秋,因为这一切都早已彪炳史册,名扬天下。我要说的是,一代代红军团战士在六十多年的屯垦戍边岁月里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话说1952年2月,进疆部队在历经艰险终于完成了解放新疆和剿匪的任务之后,却突然接到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的关于部队整编的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封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十万大军就地转业,为了贯彻上级“不与民争利”的精神,等待他们的,是一片盐碱地和芦苇丛生的无人区,当地哈萨克牧民把这里称作肖尔布拉克(碱水泉的意思)。
可以想象,当年这些从战火中幸存的勇士是多么渴望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是多么渴望从此过上“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啊!可是,历史的抉择却让他们的梦想成空。这是一次思想深处的洗礼,面对突然的变故,这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战士虽然也有怨言,但还是迅速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任何人没有个人的利益,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有的只是坚决服从和无私奉献。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即将为此献出一生,开创新中国屯垦戍边的伟业。他们心中有的,只是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据史料记载,1952年的冬天,是肖尔布拉克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年份,农历“三九、四九”期间平均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最低时达到了零下47度。可就是在这种极寒天气下,红军团吹响了向荒原宣战的号角,同时进行修渠和翻地的任务。土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十字镐挖下去只能见到一道白印子。战士们握十字镐、坎土曼的手震得满手血口子,手套和着血水跟手掌冻在了一起。可是,冻土再硬硬不过战士们的意志,大家的干劲丝毫不减,劳动竞赛的号子惊飞了野鸭,惊跑了野猪和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