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曾想过,这辈子会与文字为伍。
小时写日记,搜肠刮肚也写不够二百字。后来写作文,成绩总在七十分上下徘徊。语文知识考哪我也不怕,一提写作文我就头疼。作文课对我而言就是一种折磨。老师的命题一出,我就开始抓耳挠腮,“写什么?怎么写?”思考半小时都没答案。顾不得“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只求尽快交出老师要求的“六百字以上”,为了凑够字数,常常写成了“虎头蛇尾”。
因为在人文学科上缺乏天分,文理分科我毅然选择了理科。
上学学的是理工类,长期的数理逻辑学习让言语变得寡淡乏味。实习那年去峨嵋山旅游,面对秀丽奇峻的大好风光,感叹万千,却说不出一句抒发情感的妙章佳句,只有不住地干瘪赞叹“太美了!太美了!”从山脚攀到山顶,风景随地势不断变化,却怎么也找不出第二句赞美之辞。语言的乏味让人顿感窘迫,不能抒怀着实是一种憋闷!
初涉写作并不轻松:突然失去了固有的命题,要从工作、生活的点滴中找寻值得一写的事物,要从工作中嗅到新闻线索,从生活的积淀中挖掘到文学的出新出彩处,绝非一蹴而就。
一旦踏上了写作的道路,就难以分清哪是在工作,哪是在生活,有时生活中有工作,有时工作中有生活。
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随手挑出一个命题,让思绪慢慢展开在灯光下,让文字从晦涩的笔端流出,无意识地游走于工作和生活的琐碎和本身之间,信手拈来一篇浅简的短文来。
常常一边做着家务一边构思文章,被偶然发掘的理念,鼓捣得兴奋不已。不可再现的思想若不及时记录便如黄鹤一去不返。把稍纵即逝闪现的灵光抓回来重新细细体味。灵感真是个常来常往的朋友:你亲近它,它也光顾你,你冷落它,它也淡漠你。
琐碎是固化了的程序,常常在思绪如一团乱麻、千丝万缕理不出头绪时,停歇下来,让写作来重新格式一下,回忆抽丝剥茧,文字飞针走线地连缀起散落的碎片,峥嵘岁月立刻变得鲜活、灵动。因为写作,才觉回忆是一种美妙之事,若是窘于表达,真是一种憾事;
常常看着满世界的经典名篇,好像天下文章早被做完,偶然灵感闪现,涂鸦几句,像哼出的几句流行歌曲的唱词,曲不是曲,调不成调。
写作让我变得平静而愉悦:远离电视,才有更多时间阅读有益书籍,好书让心灵得以滋养。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闲杂书,无论市井的还是高雅的都是一种心灵的抚慰;
写作让我变得敏感而善思:写作使散乱的思想系统化,思维经过整理,才会这么完整而深入地去思考一件事,由此增加了看问题的深度。
写作让我变得平和而从容:写作就是不断发掘生活中的新亮点,更多地专注于事物积极面,生活也因而变得有滋有味。曾经看景看不出诗意来,现在看景,景如画,看出了美感;
正应了新闻前辈们的那句话:“从忍受到接受,从接受到享受”,一日不读书,就感言语乏味,面目可憎;一日不写作,就感内心空虚,不踏实。写作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现在有话可写,有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也不再是难事。
写完一篇并不深刻有见地的文字,我也会自我欣赏一番,成就感萦绕心间,丝丝甜蜜不绝如缕。
闲来烹文煮字倒成了一种乐趣了!